用气吹,声音才悠扬好听","
1、 学吹埙切忌急躁。在开始阶段一定要耐心练习基本功,不要急于吹曲子。练气、练指、练唇。先长后短、先慢后快、先缓后急。反复练习,定有收获。2、 老年人学习吹埙当然有许多困难,但只要方法得当,坚持练习。这些困难也是能克服的。比如肺的功能、指的弹性、唇与舌的弹性、记忆力等都可以再练习中得到加强。3、 吹埙还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手指动则健脑、练记忆则利脑。气息动则健肺、练调息则利肺。吹埙又是一项很好的有氧运动。是一种乐趣十足的有氧运动。4、 多听一些名家吹的曲子,听必有益。在听中体会韵味、体会技法、体会技巧。听名家的曲子要贯穿在个学习的过程中,说过头的话,就是要让名家吹的曲子常常陪伴自己、感染自己、影响自己。5、 练吹埙不光要抽专门的时间练,(当然,用专门的时间练更好.)把埙放在顺手处,有时间就练一会儿。哪怕是几分钟也好,这样就能集零为整,积少成多,把一些零散的时间都调动起来,岂不乐哉!6、 练习要有一个大略的计划,在一段时间要有一个重点。比如练一种技法,先要集中练,就是说在一段时间内重点专练这种技法。等到这种技法练得差不多了,再练其他技法。练曲目也是如此。","
转载自陶笛音乐人叶光照的文章《陶笛和埙的精准对比》在中国古代七千多年前,有一种用陶土制作的吹奏乐器,该乐器经过漫长岁月的改进,由最初一种外形石球状变化成了各式各样的外观,由最初的单音孔发声到后面的6音孔。这个乐器名叫“埙”。从各类的历史资料记载中我们都能发现,埙早在春期战国时期就已经成为了宫廷乐器的重要成员之一。埙是我们中华民族乐器史上一颗璀璨之星。说陶笛不论是材质、外形、音质,甚至是工序都与埙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据国外历史记载陶笛的起源最多只能追溯到6世纪。在此之前便无从考证了。所以许多人说我们中国古代的埙是陶笛的“祖先”一点也不为过!陶笛的命名是由英文翻译过来的,它来之意大利,是一个面包师给它取名为“ocarina”,也是小鹅的意思。当然不可否认陶笛在意大利有着很大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十孔以上的陶笛都诞生在那里。同时第一个加工制作陶笛的工厂也是在意大利。所以也有许多人说陶笛的历史,说是来自意大利的一种吹奏乐器也是以此为依据。然而在中国许多的一些杂志或者文章出处,我们总能听到陶笛吹嘴俯仰角度问题能够影响陶笛音准,甚至起到关键作用,甚至更是一些人把陶笛吹嘴俯仰的角度大小直接作用音准,其实这些都是非常不科学的,因为陶笛不是埙,熟悉埙是朋友一定知道埙虽然与陶笛音色相同但本身却有着极大的不同,甚至根本没有任何联系!埙,因为属于哨口类吹奏乐器,要求吹奏者本人对气息有极高的要求,尤其口风(角度的把控),其次口劲,再其次就是按孔正确与否或者开闭严实与否都会明显的影响发音。当然埙从内部结构上讲还有着单腔埙和双腔埙的划分。埙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时期,显然早已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乐器,几乎所有的埙曲都脱不了忧伤和伤感的干系,而某些埙曲借助它独特的音色,可以把哀伤演奏的荡气回肠,这是我听过的其它任何乐器都不能取得的效果。传统文人多性情者,也多有情绪化的忧思,埙本身独特的音色兴许恰好能反映传统文人这方面的气质,因而被很多传统文人所喜爱,却为布衣、寻常之民等所不齿,那些喜好热闹喜庆之人更不喜好听这种乐器。只为某些钟情于它者所喜欢。据考据除了一些独奏外,埙更多的是用在一些民间乐曲中,或者是在某些古典名曲中做个点缀的独特配角所使用。而陶笛是不同与埙的一个乐器,陶笛的名字是从台湾流传到内地的,其实陶笛这个名字从科学意义上来划分,根本不科学!在台湾,排箫一类的管乐器,统称为“笛”,如“排笛”,在中国乐器的划分就显得特别严谨和科学了,笛和箫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因此近两年,内地一直有陶笛名字的质疑声,当然,陶笛有着自己的名字,叫“Ocarina”.首先,深入剖析,陶笛的发音及制作原理:陶笛是由陶土制作的乐器,通过一个气道及其吹奏吹入空气通过气道产生不同的压强再通过手指按孔的操控来产生声音的,在这个环节气道处于核心位置,气道也是影响发音和音准的关键性因素,如果气道做不好,那么任凭演奏者怎么努力控制来调节音准都是无济于事的。三个重点:气道和气息和按孔严实与否其次影响:口型俯仰虽然陶笛主要受气道和气息影响较大,但口型俯仰(角度不同)也会对陶笛的音准有一点点影响,记住是一点点的影响,仅此而已。埙和陶笛的不同:1.陶笛有气道,在制作前已经确定,正要正常吹奏就能很容易吹响,比埙容易操控。传统埙(闭口埙不在讨论范围内)是开口乐器,吹孔是通过嘴唇风门控制吹进埙的腔体内部的。2.制作工艺:陶笛一般注模工艺,批量生产。埙则大多手工捏制,对于埙制作师的要求较高。只有旅游产品的埙或者普及用的埙,才会量产。3.吹奏方式不同:陶笛直接用口包着吹就能吹响,而埙是口风来控制的,口与埙的吹奏形成45度角气息斜射进去的,这一点埙与陶笛有着很大的区别,明显埙的难度比陶笛高很多,甚至有的初学者想要学着把埙吹响就要个一年半载。4.发源地不同。陶笛源自意大利,面包师Dunati发明的哨口玩具,后来改良发展为了目前的形制。埙自古源于中国,是中国见证古文明的一件民间乐器,受众之广,影响力之大,影响全世界泥土乐器的发展,甚至全世界的泥土乐器都能找到中国埙的影子。5.吹嘴设计的不同。陶笛吹嘴的设计很像满口埙,包着吹就能吹响。埙的吹奏处理属于外切或者内切斜切处理,通过嘴唇风门控制吹进埙的腔体引起腔体震动而发音,细细观察就能知晓埙的吹嘴给专业人士很多处理“半音”的科学方法,通过俯仰角度的调解,埙如排箫一样,能轻松吹出各种乐谱需要的变化音,在升降音上有着特别明显的优势。而吹嘴半音或者变化音是陶笛的劣势,虽然目前开发出了各种复管陶笛,但由于指法尚不统一,各个厂家争先推出个人品牌复管陶笛,因此在全世界复管陶笛的指法也是“百家争鸣”,这给陶笛爱好者来说,其实阻碍了其世界范围的发展。6.历史时间不同。陶笛目前从已知的记载来看,历史远不如埙,据国外文献资料记载,陶笛的历史大约有三千多年,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家家会做陶笛,形成了以陶笛为特色的工业小镇。埙的历史就很长了,在原始社会时期,埙就用来诱捕猎物,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上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埙是世界上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乐器,世界上的陶土类乐器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其影响。更多具体资料可详见百科资料记录。7.制作材料的不同。陶笛的制作材料一般为白云土、红土、黑陶等,目前也有了木质材料、合成材料以及树脂材质的陶笛。而埙早期的埙一般所使用的材料有用泥土、骨头、果壳等天然材料制造而成,但是也用家禽类肢骨加工制成,现代的陶埙多用陶瓷制作果壳等天然材料,现在大部分多用陶瓷制作,也因此目前有了用陶土和黏土制成多孔之说。一般都是用陶烧制而成的,其次也有石制的,比较少的是骨制的,现在也增加了新门类,如木埙、竹埙、混合土埙等。陶埙(低温陶、中温陶、高温陶)(1)低温陶埙:西安常见的黑皮陶一般为低温陶,有良好的吸水性,避免磕碰,不能水洗。(2)中温陶埙:红陶材质的埙一般多为中温陶,硬度适中,可以接触水,吸水性良好,低温下长时间吹奏不会积水影响演奏,发音稳定。(3)高温陶埙:硬度高,可以水洗。缺点是完全不吸水,气温低的情况下吹奏会积水,容易影响到发音。2、半瓷埙:也就是没有完全烧成瓷化。一般表面有施釉,清洁方便。具有中温陶的特点,硬度适中,可以水洗,吸水性良好,低温下长时间吹奏不积水,发音稳定。3、瓷埙:高温烧成,跟高温陶性质类似,一般表面施釉。完全不吸水,气温低的情况下吹奏会积水,容易影响到发音。4、木埙:重量较轻,不易摔破。不吸水。5、竹埙:竹篌,竹埙。不易摔破,不吸水。6、其他:树脂,树脂混合陶土,塑料等等。7.外观的不同。陶笛大多呈现枪形或者“潜艇”形状,世界范围也是多以这两种形状流行。埙的形状就比较赋予变化,如常见的“葫芦埙”(刘宽忍老师改良专利)“筒埙”“鱼肚埙”等。8.外观雕刻及处理工艺的不同。陶笛最初的都是直接放在干柴木料燃烧后就可演奏使用,叫做纯天然或者熏烧陶笛,后来随着制作及外观工艺的改良,陆续也进行了彩釉等艺术处理,如裂纹、裂变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陶笛不仅在外观上得以极大改善,并且在造型上也千变万化,如可口可乐形状的陶笛、菠萝、龙猫造型陶笛、碗状陶笛等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式陶笛。而埙的外观总是以中国传统雕刻艺术出现的,如埙的外观被饰以古诗词古文字、甲骨文、民族图腾(龙)或者中国的写意画,如竹、梅等经常作为装饰添加在埙的外观,使得埙从上至下都散发着中国古老的儒雅气息,是中国五千年文明最具代表性的陶土乐器。相比陶笛而言,埙的外观装饰显得古朴儒雅,内敛含蓄朦胧而又不失厚重之美,体现着埙的王者风范和帝王之相的雍容华贵,但同时更显露着埙的亲近于民的这一特点,由于埙的演奏技术要求高,曾一度在民间被束之高阁。9.演奏方式不同。陶笛在日本多来吹奏轻音乐、净化心灵、抚慰情绪之用,深入人心,以宗次郎为代表;在意大利,用不同调式及高低的陶笛组合协奏乐队演奏世界名曲,如GOB陶笛乐团;欧美国家,多来演奏爵士乐器或者黑人音乐;台湾,校园民谣风,让人轻松一刻,享受快乐的音符,代表人物游学志,在中国陶笛被赋予了更多曲风,并且得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发展,速度极为惊人!如中国陶笛大师周子雷、福建陶笛演奏家林烨等,大批专业人士转移到陶笛的发展和推广中来,为陶笛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陶笛呈现出了一个世界化的大融合。而埙则大多为独奏,独奏是最能体现埙幽深、空寂、辽远音色的最佳方式。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其声浊而喧喧在,声悲而幽幽然,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特殊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埙和埙的演奏,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10吹奏技巧不同。陶笛在国外,最常用的技巧时吐音,其次是滑音,其它的极少用到,至于陶笛后面的花舍、打音、叠音等技巧都是根据中国竹笛、埙等乐器的常见演奏技巧而借鉴的。而对比埙的演奏技巧就特别丰富了,如颤音、打音、叠音、气震音、滑音、花舍等。
一 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中国有很多历史悠久的乐器,有湖北隋州出土的距今2400年的楚国编钟,还有《诗经》中提到的琴和瑟。不过,到目前为止,埙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大多由泥土制成。据考古学家考证,埙产生于史前时代,首次发掘是在西安的半坡遗址,该遗址记载了大约7000年前繁荣的母系氏族社会的人类文明。二 埙的形成古代《乐书》引用古人樵周的话说:“幽王之时,暴辛公善埙”。 《世本》认为暴辛公作埙。王子年《拾遗记》上说:"庖牺氏易土为埙"。这种认为埙乐器为个人首创的观点,尽管在早期年代历代相传,但总缺乏一些有力的依据。按科学的观点,埙应当是原始先民们在长期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乐器。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古有记载谓之“石流星”),由于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或洞,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掷向猎物时,空气流穿过石上的空腔,形成了哨音,这种哨音启发了古代先民制作乐器的灵感,早期的埙就是这样产生的。劳动扩展了原始先人的武器,创建了原始社会的文明。三 埙的种类在中国古代宫廷中,埙分为颂埙和雅埙。所谓雅埙,指体积大(“大如鹅卵,谓之雅埙”《三礼图》),在雅乐中应用;所谓颂埙,指体积小(“小者如鸡子,谓之颂埙”《三礼图》),常在雅乐之外的其他宫廷音乐中应用。埙体的外观式样历史流传下来的也很多:唐三彩陶埙,红陶刻花埙,怪兽埙,人面埙,绘龙埙……最原始的埙没有音孔只有吹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演奏的需求,埙的音孔渐渐增多了。按音孔来分,从无音孔到有音孔,从一孔到二孔、三孔、五孔,古代已经有六孔埙,清代宫廷云龙埙即是六孔埙。现代普遍流行八孔埙和九孔埙。四 埙的史料我国古书上对埙的文字记载并不多。《尔雅》注:“埙,烧土为之,大如鹅子,锐上平底,形如秤锤,六孔,小者如鸡子。”《旧唐书.音乐志》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诗经》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音迟”),埙与篪的组合是古人长期实践得出的一种最佳乐器组合形式,由于埙篪合奏柔美而不乏高亢,深沉而不乏明亮,两种乐器一唱一和,互补互益,和谐统一,因此被后人比作兄弟和睦之意。古诗云:“天之诱民,如埙如篪”,说的是上天诱导平民,犹如埙篪一样相和。埙篪之交也象征着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高尚、高贵的和纯洁、牢不可破的友谊。唐代郑希稷在《埙赋》中说:“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圣人贵焉”。这就是说,埙所发出的自然而和谐的乐音,能代表典雅高贵的情绪和雍容的气度。所以古代的圣人们是十分器重这种乐器的。埙和埙的演奏,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五 埙的气质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特殊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乐书》说:“埙之为器,立秋之音也。平底六孔,水之数也。中虚上锐,火之形也。埙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器,亦以水火相和而后成声。故大者声合黄钟大吕,小者声合太簇夹钟,要皆中声之和而已”。古人将埙的声音形容为立秋之音,更使我们体会到一幅朦胧而另人神往的艺术画面:秋天是金黄色的,是冷静的,是另人深思的,时光流逝,又有一种淡淡的悲凄和感伤。秋风扫落叶的现实,又使人平添几分愁绪。这就是埙的声音,这就是立秋之音。中国古人吹埙,吹了几千年,其声浊而喧喧然,寄托了古代文人雅士面对时光长河流逝如斯的失落感,但时光仍在无情地推进;中国古人吹埙,吹了几千年,其声悲而幽幽然,融汇了古代墨客骚人们对封闭而沉重的中国历史无可奈何的批判精神,但历史仍然在按中国既定的轨迹运行。从某种意义上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这就难怪它?“质厚之德,圣人贵焉”了。六 埙一度几近失传最早的埙制作简单, 仅能吹出一个音。根据山西省万泉县(现为万荣县)荆村出土的三个埙,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埙的发展历程。考古研究表明,这三个埙产生于殷代之前(公元前16~11世纪)。第一枚是立方形,只有一个吹孔,能吹出一个音;第二枚是卵圆形,有一个吹孔和一个音孔;第三枚为圆形,有两个音孔。后期的陶埙有几个音孔,到了殷代发展为五音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六孔埙产生于汉代(公元前206年~后220年),并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在可考的文字之中,我们可以确认埙在战国初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中。秦汉以后,埙成了宫廷雅乐乐器大家族中重要的成员。埙以它那特有的神韵,独占八音之土,曾在普通百姓中广为流传,也是宫廷乐队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合奏或独奏。然而到清朝末年,人们除了在欣赏宫廷雅乐时还可偶或一闻埙乐外,几乎不记得还有埙这样一种乐器了。到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公演中埙乐几绝于耳。七 古乐新生1983年,赵良山首次用埙在湖北省歌舞团《编钟乐舞》中演奏《哀郢》,乐曲虽仅仅一分钟,但那其他乐器无法替代的特殊表现力,给人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轰动国内乐团。1984年,演奏大师杜次文在美国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演奏埙曲《楚歌》,这是埙乐首次登上世界舞台。动人的旋律在广场上空回响,人们吃惊于一个以土为之的乐器,竟有如此丰富动人的表现力。近年来,埙越来越多地出现于正式的演出舞台。我国许多著名音乐家开始为埙作曲,人们对埙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1993年,中国第一位民族管乐硕士刘宽忍与当代作家贾平凹出版了的埙乐专辑。这次音乐家与作家的联袂,让更多的人首次通过文学作品认识了埙,了解了埙,影响颇为深远。同样也在1993年,笛箫制作大师张荣华在埙的研究与制作方面获得了巨大成功。他在前人九孔陶埙的基础上采用全新的技术,改进工艺,优选材料,进行科学配方,制出的埙在音域、音色、音量及音准等方面,均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新型工艺埙吹奏省力,外观精美,有皇家之大气,无论从视觉还是听觉上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其音质纯正,音色优美,音域宽,音量大,可奏出完整而准确的12平均律,且灵敏度高,在乐队中演奏可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1997年,张维良出了第一张埙的CD专辑《问天》,首次运用张荣华的低音大埙表现音乐,由此,埙的音乐文化进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时代。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