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中医,我以自己的经历回答你的问题。首先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实践学习大于理论知识,但是理论返回来会指导实践,就是说如果你是零基础学习中医,最好是先跟一个中医临床大夫学习,时间久了有点临床经验了再返回去学习理论知识,会有全新的认识!如果直接学习理论,一般人都会感觉很枯燥、很乏味,很难坚持下去!","
中医最早起源于巫术,就是现在的跳大神,是古人对生命朦胧的启蒙认知的一种,最初是有病给吃“巫”制作的乱七八糟的东西,偶有某种疾病属突发性,有自愈性,然后古人懵迷无知,未得三味,之后就是各种乱吃,什么都被试了遍,终于被抛弃了,由于处于远古巫灵争位之战后各种群聚部落打斗时有发生,外伤被草药及自愈等巧合的治疗好了。后进入奴隶时代,生老病死成为统治者的梦魇,挥之不去,邪祟再起,各种那活人做的各种实验频发,巫再次回头,奴隶主与巫的邪恶再次成了医药发展的痛苦的开始,惨不忍睹,后记有曰:奴为畜,生之不生。。。当然,这些网上查不到的。属“密”。 再后来就是封建社会及时代了,这个时代医还是属于巫的一种分支,归权柄直接管理,但权柄们很快就发现巫与医实乃不可靠的。逐步屏弃,后来巫慢慢走死,因为这群人还是十分迷恋权势的,医属平庸话了,四处开支散叶,派流不一。后神农出世了,尝百草写医药书籍,后入逐步完善,至秦朝,医再次会巅峰。属官。为世人治百病摸索各种理论,在隋朝时被道教融并,有人硬是把后来的道教文化(阴阳五行)以个人主管念为核心的插入到了医学理论里面去,再后来个时代积攒的各种处方,经验一直沿用至今。。。。","
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2.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3.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4.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气一元论讨论的是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本原于气。气是运动不息,变化不止的,其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物质世界的诸般变化均源于气的运动变化,即气化。 气一元论渗透到中医学中以说明精气是生命的本源,也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气的运动必须协调、通畅才能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精气与神密切相关等等。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讨论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内容,阴阳学说认为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又可代表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方。阴阳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相互间有着交感、制约、互根、消长、转化等关系;五行学说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按其基本属性分为五类:即金、木、水、火、土。五者之间存在着生克关系。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中则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和疾病的防治。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气血津液主要阐述气血津液这些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基本物质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脏象则以五脏为中心阐述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相关的形体、官窍、情志、液体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也包括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关系。 经络主要阐述经络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经概念、分布、走向与交接规律、循经路线、流注次序以及与脏腑的关系;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功能;别络、经别、经筋、皮部等内容。 形体官窍主要讨论了皮、肉、筋、骨、脉;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与脏腑、经络的关系。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病因讨论了外感六淫和疠气;内伤七情太过;病理产物性病因如瘀血、水湿痰饮、结石;以及过劳、过逸、饮食失宜、外伤、用药不当等病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等内容。 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阴阳失去平衡协调。发病的两要素是正气和邪气。外界环境、体质和情志等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发病途径主要是外感和内伤。发病类型则包括新感即发、伏而后发、徐发、继发、复发等。 病机是阐述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主要有: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和内生五邪等;还讨论了疾病的传变与转归。 (四)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