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汉服定型于周朝,传承于秦朝。汉代衣冠直接继承自秦朝,如汉蔡邕《独断》卷下:“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汉朝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
汉服款式有:曲裾、直裾、高腰襦裙、襦裙、圆领袍衫、褙子、朱子深衣、玄端。曲裾:礼服的一种,这种裙子男女都可以穿,主要流行与春秋战国至汉代,魏晋之后就没什么人穿了。分为三绕、双绕、鱼尾和小曲等不同形制。直裾:男女皆有,与曲裾形制基本相同,只是衣摆处的剪裁不同襦裙:女子常服,分为齐腰、高腰、齐胸等多种,可搭配半臂,褙子等穿着诃子裙:女子常服,分为抹胸。罩衣和下裙三部分,平时多搭配大袖衫穿着袄裙、马面裙:女子常服,上面是袄,下身为裙短打:贫民服饰,方便干活大氅:可搭配在衣服的外面,保暖,与披风作用相似,但是有袖子。披风:挡风保暖之用朱子深衣:书生的装扮,相传为朱熹设计半臂:男女皆有,类似于现在的短袖,多为搭配穿着褙子:男女皆有,类似于罩衫围裳:系在襦裙外的装饰性衣饰。","
明制的顾名思义就是明期的服饰,交领是汉服的特色之一,为服饰主流,以对襟等做辅。建议去明华堂看看,她家都是研究文物然后做衣服的,所以只做明制的。
袄裙最迟见于魏晋南北朝,据认为受到游牧民族的影响。——穿袄裙的北魏女俑——日本飞鸟时代穿袄裙的宫女——高丽后期古墓壁画上穿袄裙的侍女宋代不少女性以短褙子直接穿于抹胸外,衣服下摆并没有束进裙内,这种穿法实际上是衣掩裙,北方天气较冷,汉人女性就把交领襦下摆放于裙外,这样穿法一直经过元代,并影响高丽女性服饰。至明朝时成为女子着装的基本款式。明朝遭遇“小冰河期”的冬天非常寒冷,襦裙加厚后,上襦加厚不易于将上衣系扎于裙内,因些只有放在下裙外面,形成袄裙款式。——孔府藏明代袄裙袄裙主要穿着时期是冬季。明代中期之前,主要是襦裙为主,中后期才是袄裙为主。考古出现的也大多是袄裙,让我们产生明代女款汉服主要是袄裙的错觉。早期的袄裙上袄是用腰带固定,至宋元时在腋下系带,下摆在下裳外。明制和朝鲜王朝制的交领袄裙通常有白色或素色的护领,可以拆下清洗,又分短袄和长袄,长袄又称大袄,长至小腿。除了交领外,汉服和琉装也有立领式的上袄,其中立领对襟的上袄的袄裙又称褂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