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二字,取自李白的诗歌,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六记,则是记载了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浮生六记》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作者是一名书生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所写的自己的人生经历,由一名80后的年轻人张佳玮翻译。因为古文翻译过来,可谓二次创作,然正是这二次创作更增加了书的色彩和风韵。闲时与你立黄昏,灶前笑问粥可温。闲暇时候陪你看黄昏落日,在吃饭时问你粥是否已经热好?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秋凉让人缩起了身体,可是秋霜打在菊花上,却加重了它的颜色。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情人眼里出西施。从此扰扰攘攘,又不知梦醒何时耳。陈芸病逝,朋友送来另外一个妞,此句意为和前妻的梦已经醒了,但因为有了新的人,又再次入梦,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醒来——一朝潜入梦,此生不愿醒。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何必计较得失,且行且珍惜,境遇教会了你怎样生活,平常心最好,人生在世,草木一秋,把这一生过完罢了。入房,芸起相迎,握手未通片语。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浮生六记》在字里行间中可以读到人物的丰满形象,如果没有芸姑娘这个出彩的角色,文章就没了灵魂,没了生气,这也是《浮生六记》的魅力所在。芸姑娘天资聪慧的悟性令人叹为观止,端庄贤惠的品行为之击节称道,她命运多舛的遭遇实在扼腕叹息,抑郁成疾的结局也令人唏嘘不已。林语堂先生评价《浮生六记》说:“陈芸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子。”也正应了那句话: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无一!她不是最漂亮的,但是得此女,夫复何求?我是白小吐泛文化领域爱好者,请给个关注点赞","
《浮生六记》文字清新真率,无雕琢藻饰痕迹,情节则伉俪情深,至死不复;始于欢乐,终于忧患,漂零他乡,悲切动人。信手拈来如下几句,皆为我欢喜难忘之句,与君共读!1.奉劝世间夫妇,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过于情笃。——《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大意:奉劝世间的夫妻,不要去彼此仇视对方,彼此不相容,也不要用情太深。2.无人调护,自去经心。——《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大意:我们出门在外,没有人照顾,所以我们自己要多多经心关照自己啊!3.情之所钟,虽丑不嫌。——《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大意:我们钟情于一个人,就算他长得丑也不会嫌弃4.布衣菜饭,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也。——《浮生六记·闺房记乐》大意:粗茶淡饭,一生淡泊名利,没有必要去远游他方为生计劳累奔波。5.情深不寿,寿则多辱。——《浮生六记·坎坷记愁》大意:当我们过于沉迷和执着感情,这样注定不会太长久,而过于突出的人,势必会受到屈辱。《浮生六记》是一部自传体回忆录 ,作者沈复以其感人的笔触,记叙了他和妻子陈芸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与陈芸意趣相投,情深意笃,但是受到封建礼教的压制,导致饱受磨难。在沈复细腻的文笔中,能够感受到他们的伉俪情深,无数读者为之动容。","
●沈复(1763年—1825),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嘉庆十三年(1808年)著《浮生六记》自传体小说。●沈复(1763~ ?)中国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江苏苏州人。一生为幕僚。《浮生六记》是其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这种记述夫妇间家庭生活的题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属罕见。《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足本浮生六记》,后两记是伪作。此书有多种版本。以俞平伯校点本为佳,附有《浮生六记年表》。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沈复(1763—约1807)字三白,江苏苏州人。沈复既非秀才举人,也非文人墨客,他出身于“衣冠之家”,师读书,但后习幕经商,后又卖画为生,浪迹四海。《浮生六记》是他的一部自传体作品。书共六篇,故名“六记”。今已逸其二,书中记闺房之乐,见琴瑟相和、缱绻情深;记闲情雅趣,见贫士心性、喜恶爱憎;记人生坎坷,见困顿离合、人情世态;记各地浪游,见山水名胜、奇闻趣观。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林语堂曾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家的赞誉。●沈复,生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卒年不详。字三白,长洲(现在江苏苏州)人。工诗画、散文。至今未发现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据《浮生六记》来看,他出身于幕僚家庭,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与妻陈芸感情甚笃,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多年,历尽坎坷。妻死后,他去四川充任幕僚。此后情况不明。《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版本闻尊阁板《浮生六记》是最早的铅印板,有杨引传序和“尊闻阁王”王韬跋。杨引传序言中说“六记已缺其二”。王韬曾说少时(1847年前)曾读过这本书,可惜没有抄写副本,流亡香港时,常常怀念它。王韬在1877年为尊闻阁版所写的的跋中没有说少时曾见过全本。1936年林语堂将《浮生六记》四篇翻译成英文,分期连载于《天下》月刊。后来又出版汉英对照单行本,并作长序言。林语堂在序言中写道“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还猜想“在苏州家藏或旧书铺一定还有一本全本”。过后不久苏州冷摊上便来出现“全抄本”,有卷五卷六,实为后人伪作。俞平伯曾根据《浮生六记》的前四篇作《浮生六记年表》。《浮生六记》目录卷一 闺房记乐卷二 闲情记趣卷三 坎坷记愁卷四 浪游记快卷五 中山记历卷六 养生记道世界各国译本此书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可查有三种英译本,还有德、法、丹麦、瑞典、日本、马来译本各一。沈复,字三白,清苏州(今江苏省吴县)人。生於乾隆二十八年(西元1763年)卒年不详。但据浮生六记所著《浮生六记》中<浪游记快>所记事终於嘉庆十二年(西元1807年)秋,由是推之,他的去世必在这年以后。沈复的性格爽直,落拓不羁,不事科举,不慕宦仕宦,以行商、画客、幕僚、名士终身。他的太太陈芸,字淑珍,跟他同岁,颖慧能诗文,才思隽秀。他们伉俪情笃,在淳朴恬淡的生活中,另有怡然自得的天地。一生事迹,见於所著《浮生六记》,现仅存四记,包含<闲情记趣>、<闺房记乐>、<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典出李白「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沈复(三白)记述种兰往事,说及友人赠他一盆荷瓣素心兰,他珍同拱璧。不到两年,忽然枯萎了!原来有人也很爱兰,欲分享而不得,逐用沸水把兰害死。沈复一气之下,从此“誓不植兰”。一如此大发脾气。实在不合卫生。别人犯了错,却拿自己承受折磨;何其笨也!他不应“誓不植兰”,而该“努力植兰”;把兰花遍植园中,一可以成全自己爱兰的心愿,二可以气煞那个害兰的坏蛋,不亦快哉!我第一次看《浮生六记》是1980年前后,当时就很喜欢,用杨序里面的话来说,是“阅而心醉焉”。后来也时不时拿出《浮生六记》来翻一翻。前年我有机会去华东旅游,在苏州住了一晚,当晚我特地去沧浪亭旁边找沈复旧居。从东吴大道拐进去,一条几米宽的小路,是沧浪路。走进去几十米,隔一条小河,对面是沧浪亭公园,有桥可通。公园晚上不开门,进不去,那一带又没有路灯,黑得很。我问路上一对情侣,知不知道《浮生六记》作者沈复故居的位置,他们说不知道,看样子两位连《浮生六记》这么一本书也不知道。再往前走一点,紧靠沧浪亭,有一栋很大的纪念馆,是一位画家的,我记得是颜文梁的纪念馆。我转到纪念馆后面,那里是一片密集的老房子,民居,巷子大概只有两三米宽。我随便走进一户开旅店的人家,跟里面看店的老人家谈了一阵,后来他儿子也出来跟我聊了几句。他们都不知道《浮生六记》,不知道沈复。说起颜文梁,他们显得很骄傲,说老人家小时候亲眼见过颜文梁。我又问起《浮生六记》里面提到过的仓米巷,他们说的确有这么一条巷子,不过前几年旧城改造,巷子已经没有了。这是我当晚唯一的收获。听说以前林语堂去找过一次沈复故居,也没有找到。看来沈复的故居是没有了。苏州这地方文物太多,政府可能根本没把沈复这么个从来没有得过功名的小人物放在眼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卷一 闺房记乐卷二 闲情记趣卷三 坎坷记愁卷四 浪游记快http://www.goldnets.com/gd/novels/s/ssb/6/《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闺房记乐 》、《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 《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作者以纯 朴的文 笔,记叙自己大半生的经历,欢愉处与愁苦处两相 对照,真切动人。书中描述了他和妻子陈芸志趣投合,伉 俪情深,愿意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理想破灭,经历 了生离死别的惨痛。作者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在《浮生六记》中以 较长的篇幅记述了夫妇间的家庭生活,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实属稀见。书中对山水园林、饮食起居均有独到 的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