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泉剪刀是我们国家名牌剪刀.我一直都是使用张小泉牌子的剪刀.我认为张小泉剪刀是国内最好的.的","
张小泉剪刀CC型号是指整把剪刀用锰钢倒模制作的,细看刀刃外面镀层有细细的横条纹,机械加工痕迹略明显,PC型号属于锰钢复合锻制工艺,锻制工艺属于传统工艺,就是在剪刀口加进好的钢材然后敲打成型,细看刀刃外面镀层没有明显的细横条纹,理论上感觉剪刀口锋利一些,但如果用旧了,把刀刃的钢材磨光了就不锋利了,所以各有好处,CC和PC系列属于普通系列,工艺一般,价格实惠适合家庭和工厂使用。J系列应该是精制系列的相对做工比较精细,质量也应该更好一些,适合高要求人群以及作为礼物送人,收藏等,以上是我多年使用的经验总结,供你参考。 ","
张小泉,明末安徽黟县会昌乡人。其父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学艺。小泉在父亲的悉心指教和实践中,也练就了一手制剪的好手艺。 明朝末年,灾害频繁,烽烟四起。黟县百姓朝不保夕,苦不堪言。父子二人,制剪为业,小泉刻意求师访友,技艺大进。经过反复琢磨,终于创制出嵌钢制剪的新技术。他选用闻名的“龙泉”钢为原料,制成的剪刀,镶钢均匀,磨工精细,刀口锋利,开闭自如,因而名噪一时。一些专业艺人如裁缝、锡匠、花匠等慕名前来定制剪刀。【剪刀特色】 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圆头、长头”五款,靠镶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开合和顺、式样精巧、刻花新颖、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 【剪刀溯源】·发展历程 历史回眸张小泉剪刀的制作,已有34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张小泉的父亲张思家自幼在以“三刀”闻名的芜湖学艺,后在黟县城边,开了个张大隆“剪刀铺”,前店后家。张思家做事认真,他打磨的剪刀,坚韧锋利,备受人们的称赞。 清兵入关时他父子俩逃到杭州,在吴山脚下的大井巷内,开设了“张大隆”剪刀作坊,悉心研究铸造技艺。在打制剪刀中运用了“嵌钢”(又叫镶钢)工艺,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选用的又是浙江龙泉、云和之钢,还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使剪刀光亮照人,生意格外兴隆。张小泉子承父业后,由于制作认真,质量上乘,加上地处清河坊一带,是杭州商业中心,故而生意兴隆,利市十倍。 清康熙二年(1663年),张小泉剪刀始创于杭州,后成为闻名遐迩的“五杭”产品之一。为防别家冒用张大隆招牌出售剪刀,他把招牌改用自己名字“张小泉”。 宣统元年(1909年)传至张祖盈时,制剪技术在杭已传八代,他以“海云浴日”商标,送至知县衙门,并报农商部注册,商标上还加上“泉近”字样。1915年,张小泉近记剪刀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从此剪刀远销南洋、欧美一带。门市平均每月销售大小各种剪刀计一万余把。1917年张祖盈将剪刀表面加工改为抛光镀镍后,更受顾客的欢迎。当时师傅、徒工、店员人数已达八十多人。1926年获美国费城世博会银奖。 正当张小泉发展势头蒸蒸日上时,日寇侵占了杭州,张小泉剪刀尽管在剪刀业中遥遥领先,但仍遭受重创,濒于破产。新中国成立后,张小泉剪刀保持了其传统特色,并在工艺、产量和质量等方面有了进一步提高。1957年“杭州张小泉剪刀厂”成立,现在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剪刀生产企业。 2000年,张小泉企业整体改制,转变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有限责任公司,为“张小泉”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企业顺利通过转制,杭州张小泉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向现代企业制度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剪刀轶事 据说清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到杭州时,乔装打扮,混入香客之中,信步上山游览。正当游兴正浓,天公却不作美,突然下起雨来,只好下山寻屋避雨,匆忙中走进一间挂着写有"祖传张小泉剪刀"字样招牌的作坊。乾隆好奇,顺手拿来一把剪刀一看,只见寒光闪烁,锋利无比,便买了一把带回宫去。他很喜欢这把剪刀,作为宫内用剪。从此,张小泉剪刀名声大作,打出“张小泉”牌号做剪刀的,最多时曾达到86家,出现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满街巷”的盛况。 【工艺特点】虽然张家产业数易其主,但张小泉及其后代却给人们留下了精湛独特的剪刀制作工艺,当时总结出来的72道工序,是一代又一代劳动者的智慧和心血的结晶。 张小泉传统制剪工序中有两项精湛独特的制作技艺历经磨练被延续下来,一是镶钢锻打技艺,造剪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选用浙江龙泉、云和的好钢镶嵌在熟铁上,并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经千锤百炼,制作成剪刀刃口,并用镇江泥砖磨削;二是剪刀表面的手工刻花技艺,造剪工匠在剪刀表面刻上西湖山水、飞禽走兽等纹样,栩栩如生、完美精巧。 张小泉剪刀创始人张小泉曾立下“良钢精作”的家训,340余年来由其后人身体力行,成为张小泉企业文化的核心理念。张小泉剪刀厂“质量为上,诚信为本”的经营宗旨和"用心去做每一件事"的精神即源于此。 张小泉剪刀在继承传统技艺基础上不断创新。它已成为我国剪刀行业中产量最大,品种最全,质量最好,销路最广的一家企业。产品形成了工农业用剪、服装剪、美容美发、旅游礼品、刀具系列等100个品种500多个规格。最大的剪刀1.1米长,重28.25公斤;最小的旅行剪只有1寸长,4钱重,可放入火柴盒内。 【传承意义】北有“王麻子”,南有“张小泉”。张小泉剪刀选用优质中碳钢镶嵌锻制刃口,经过72道工序制成。其“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剪切锋利、开合和顺、样式新颖、手感轻松”的特点,一直为人所称道。现在张小泉剪刀除供应国内市场外,还远销到世界40余个国家和地区。 上世纪50年代,生产一把剪刀是在“一只风箱一把锤、一块磨石一只盆、一把锉刀一条凳”的简陋条件下经过72道工序才完成的,而如今,张小泉剪刀90%以上的生产工序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生产工序最少的只需9道。随着冲压、注塑工艺的大面积应用,传统的工艺逐渐被遗弃,即使是仍在采用的几道传统工序,也只有退步,没有进步。众多制剪工人年事已高,无法亲自操作。致使这一古老的手工艺出现传承断档,如今能够从头至尾完成所有工序的制剪高手已不复存在,张小泉剪刀锻制工艺急需抢救、恢复。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浙江省杭州市的施金水、徐祖兴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张小泉品牌之争】·一个品牌两个地方 【杭州】 杭州市档案馆及浙江文史资料选辑记载:1628年张小泉带着儿子近高来到杭州,开设“张大隆”剪刀店。1663年,改名为“张小泉”刀剪店。小泉去世后,儿子近高继承父业。1910年张祖盈承业。1949年,张祖盈因亏损宣告停产,并将“张小泉近记”全部店铺与牌号盘给了许子耕。1953年,人民政府将杭州数十家剪刀作坊并成五个“张小泉”制剪合作社。1958年合并为杭州张小泉剪刀厂。 1964年8月,杭州“张小泉”获得“张小泉牌”注册商标。 【上海】 上海档案馆资料记载:1950年,上海数十家上海张小泉剪刀商店签订同牌同记联名具结书。内容主要是:“张小泉牌号沿用已久,难以更改,共同使用,加记号以为识别,永无争议。”1956年公私合营,“张小泉协记”、“张小泉鸿记”等合并成上海“张小泉”。 1956年上海“张小泉”开始使用张小泉企业名称(即字号),1987年获得“泉字牌”商标,1993年10月被国内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品牌诉讼 1990年代中后期,杭州和上海两个张小泉为因为品牌问题展开了长时期的诉讼,可以说是旷日持久,各抒己见。 【杭州】 1997年,杭州“张小泉”的“张小泉牌”商标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对此,杭州“张小泉”认为,上海“张小泉”在成立之初取得“张小泉”字号,因历史原因可以谅解。但在杭州“张小泉”取得注册商标,特别是取得驰名商标以后,上海“张小泉”仍在使用“张小泉”字号,使消费者误认为上海“张小泉”与杭州“张小泉”存在某种关系,因此认为上海“张小泉”的行为侵犯了杭州“张小泉”的商标专用权,构成不正当竞争。 1999年3月,杭州“张小泉”向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上海“张小泉”在企业名称和产品标识中停止使用“张小泉”文字,并要求赔偿270多万元。 【上海】 上海“张小泉”认为,上海“张小泉”名称早在1956年就已使用,迄今已数十年,而杭州“张小泉”注册商标的取得晚于上海“张小泉”企业名称的使用。因此不存在侵犯商标专用权或不正当竞争的事实。此外,“张小泉”文字根据存在和使用的历史资料记载,并非属于某个企业,其知名度高也非由于杭州“张小泉”取得驰名商标而形成,它是众多使用“张小泉”的厂家或商家共同创造的结果。·法院裁决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杭州“张小泉”的注册商标权应当受到法律保护,但考虑到杭州“张小泉”的注册商标和上海“张小泉”的企业名称产生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从公平和诚信原则出发,对上海“张小泉”不认定构成对杭州“张小泉”商标侵权和不正当竞争。 杭州“张小泉”对一审判决不服,提出上诉,之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了杭州“张小泉”的上诉,维持原判。·律师说法 据上海“张小泉”有关人士透露,目前全国约有10家“张小泉”,除了杭州存在的两家“张小泉”外,上海有三家“张小泉”,此外,武汉、南京等地也有“张小泉”企业。“张小泉”已成为江南地区刀剪行业的代名词。 对于此案的判决依据,华诚律师事务所徐申民律师认为,“张小泉”之争存在两个法律问题,即商标与字号、历史与法律的冲突,但法律规定了“在先权利”原则,即企业字号在无恶意的情况下使用超过5年以上,就应以“在先权利”原则获得法律保护。上海“张小泉”的企业字号早于杭州“张小泉”注册商标的使用,依“在先权利”原则,杭州“张小泉”的诉请不能成立。
明崇祯年间(一六二八年),皖南黟县人张小泉率子近高逃难来杭,凭自己从父亲张思家学得的制剪技艺,在吴山麓大井巷觅宅地一块,搭棚设灶,选用龙泉云和好钢,自产自销,招牌仍用张大隆。由于张小泉制作认真,质量上乘,加上地处清河坊一带,又是杭州商业中心,故而生意兴隆,利市十倍。清康熙二年(一六六三年)为防别家冒用张大隆招牌出售剪刀,小泉把招牌改用自己名字“张小泉”。 小泉故世后,儿子近高继承父业。为了维护本身利益,在张小泉三字之下,加上了“近记”两字以便顾客识别,但仍然无法制止冒牌。近高的儿子树庭受业时(一七三六年至一七九六年),适逢清乾隆南游至杭,曾微服到店买剪,事后责成浙江专办贡品的织造衙门,进贡张小泉剪刀为宫用之剪,从此声誉更盛。嗣后相继传载勋,再传利川,又传至永年时,因永年年幼,(一八七六年)由其母孙氏掌管。光绪十六年,孙氏为了控告别人冒牌拦轿告状,知县束允泰出布告,题“永禁冒用”并刻石碑立于店门。 宣统元年(一九零九年)传至张祖盈时,制剪技术在杭已传八代,他以“海云浴日”商标,送至知县衙门,并报农商部注册,商标上还加上“泉近”字样。一九一五年,张小泉近记剪刀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从此剪刀远销南洋、欧美一带。门市平均每月销售大小各种剪刀计一万余把,金额接近万元。一九一七年张祖盈将剪刀表面加工改为抛光镀镍后,更受顾客的欢迎。当时师傅、徒工、店员人数已达八十多人。一九二九年张小泉牌剪刀在首届西博会获得特等奖。 解放后,在政府的扶植下,一九五三年政府把剪刀工人组织起来,建立了张小泉剪刀厂,并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传统产品上,使之成为同行中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品种最全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