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泰山石敢当得从一个故事说起。从前,在泰山上住着一个法力高强的神仙。他勇敢坚强,承担着为山下住户扫除妖魔的重任。那个年代,妖魔鬼怪很多,常常是这里闹妖那里闹鬼。他整天忙碌着乐于为民驱魔除怪。后来,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妖魔鬼怪们一听是他来了,都纷纷逃走。后来,这位神仙灵机一动,在他忙不过来的时候,就找来泰山上的碎石头,刻上他的名字:泰山石敢当。每当百姓找他帮忙,他忙不过来时,就让百姓拿走刻有他名字的石头,把它放在房屋上。那些妖魔鬼怪一看:呀!泰山石敢当在这呢,赶紧跑吧!吓得溜之大吉了[耶]百姓们一见,喜出望外。这个办法好!房屋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妖魔鬼怪就不敢来了,以后就不用麻烦石敢当神仙了。从此,这个习惯就保留下来,慢慢的成了风俗。只要建房子人们就刻上泰山石敢当这几个字来辟邪。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能时来(石来)运转,能过上幸福的好日子。泰山石敢当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国务院已把泰山石敢当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说泰山石敢当是泰山上的一个神,专门收拾妖魔鬼怪,一个神忙不过来帮助所有的人,于是,人们就在房屋上刻一块"泰山石敢当"的神位,妖魔鬼怪看见就不敢来老百姓家祸害人们。这个习惯就保留下来,慢慢的成了风俗。只要建房子人们就刻上泰山石敢当这几个字来辟邪。后来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文化习俗得到保护和传承。","
泰山石是震宅的,很多农村建房子都会在家里放一块泰山石敢当,就是为了驱邪避祸
泰山石,产于山东省泰山山脉的山川和峪沟中。泰山观赏石集泰山的精华与灵性于一体,造型千姿百态(图4.60,图4.61),图案千变万化,形、纹、色、质、音,无不具备,加之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常有“赏泰山石如登泰山”之感。泰山石的石质为泰山岩群变质岩,以斜长片麻岩、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等为主,其纹理很多都是晚期浅色矿物斜长石、钾长石、石英等充填于不规则的岩石裂隙中结晶而成,形成各种网状、枝杈状、条带状、团块状等脉体。在地壳变动中,这些变质岩渐露地表,受长期的自然风化后形成大小不等的块状,并崩落、滚入沟谷河道,经流水冲刷和砂石磨砺而成。泰山石中的佳品,多出自水冲石。关于泰山石的记载历史久远,东汉末曹植《驱车篇》中对泰山石赞美洋溢于表:“神哉比泰山,五岳专其名。上有涌醴泉,玉石扬花英。”泰山石结构细密、质地坚硬,呈次棱角状、浑圆形或不规则卵形。由于混杂了部分山石,表面大多粗糙,但反而给人以更加粗犷朴峻的感觉。在灰黑、灰绿、黛青等颜色的石面上,交织着千姿百态的白色纹理,常构成人物、景物、文字等或逼真或朦胧的优美图案。这些以黑白色调为主的画面清高淡雅,并能给人以沉稳、凝重、浑厚的感觉。泰山石构成画面的雪白纹路,有石筋和石皮之分。千万年的差异风化使硬度高于石体的白色石脉突出石面,一根根立起,交错绵延,宛如虬筋,故谓之石筋;若为整片白色斑块则为石皮。泰山石图纹以凸显的石筋为佳,所成画面宛如浮雕,苍劲有力,而又不掩永恒。泰山石趣:石敢当石敢当是立于街巷之中,特别是丁字路口等路冲处被称为凶位的墙上,用于避邪的石碑。石碑上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的字(图4.62),在碑额上还有狮首、虎首等浅浮雕。石敢当习俗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灵石崇拜,史书中最早记载石敢当的是西汉《急救章》:“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宋代在福建莆田曾发掘出一块唐代大历五年的石刻,上有“石敢当,镇百鬼,压灾殃,官吏福,百姓康,同教盛,礼乐张”。王渔洋在《茶香室从钞》中记载:“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记载“今人家正门适当巷陌桥道之冲,则立一小石将军,或植一小石碑,镌其上曰石敢当,以厌禳之”。 “泰山石敢当”习俗先后经历了萌发、变异、兴盛三个阶段,经历了自然崇拜、人格神化和分支合流的过程。泰山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配天作镇”的,它有镇乾坤之威力,因此取泰山上的一块小石头来镇宅安宅,当然会鬼邪俱逃。唐代以后,石敢当开始人格化,用它来镇鬼厌殃、去除疾病、防止家财损失、保佑宅主升官等。明末清初,石敢当习俗进入兴盛时期,逐渐传播并不断注入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由于历史的演变,各地石敢当习俗具有不同的特色,相关民间故事也有差异。石敢当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样式,有浅浮雕的,有圆雕的,有的刻有八卦图案,有的光素无装饰而只刻有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石敢当的传说各地版本也不同,多以“泰山石敢当”风物传说为蓝本,结合本地的具体事物或者流行的宗教信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石敢当”文化。官方服务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