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去年包的粽子煮熟啦,没吃完放在冰箱里边冷冻之后,一直放在那里,没有动也没有吃,结果今天拿出来我怕坏了,说拿出来蒸一下吧,看坏了没有?结果蒸好之后打开给新鲜的一样一点都没坏。","
端午节即将来到,小伙伴们也尝过今年的粽子了。 一年一度的咸甜粽子党又要开始一番争论。 一向南甜北咸的说法在端午节的粽子上却变换成了南咸北甜。 在某网站上的数据显示,有46%的网友选择了甜粽子,49%的网友选择了咸粽子,还有5%的网友两者都爱。 为什么会导致这种在粽子上才反转喜好?下面为大家解答。其实是历史的进程的原因,这个进程,至少从唐代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就开始了。 这些都跟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有关。 在温饱都不能解决的年代,吃糖是件很奢侈的事情,那时糖的消费跟经济的发达程度挂钩。 在宋代之前,消费糖类主要集中在北方,相对穷的南方吃糖很少,要用大量的盐来腌制保存食物。 到了明清时期,福建、广东一带成为产糖中心,因为接近产糖中心,所以南方的糖比北方的便宜不少。但是糖还是比盐贵两倍,北方经济衰退,加上糖价又高,所以能吃到糖类也算是轻奢。南方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就变成了中国最爱吃甜的地方,糖的消费地区集中在岭南、东南沿海和长江下游三个地区,进而形成了南方食物偏甜的口味。在端午节这个节庆的日子,人们会放更多平时舍不得吃的食材,在节庆的时候总得吃点好的吧。在北方甜味难得,所以在端午节吃加入糖类、味甜的食材,在南方平时吃饭总是甜的,过节就要吃点咸的,改变一下口味。所以总结出来就是北方人吃的比南方人咸,到节日肯定要换个口味,同理,南方人吃的比北方人甜,到节日了也得换个口味吧。 除了咸甜之外,今年来为了增加粽子的销量,商家们就在粽子的外形上做文章,传统三角形的变成方形,甚至还有圆形的。虽然外形改变了,但是口味却没变,反倒是给节日增加了一些有趣的氛围。红豆蜜枣粽子的做法,紧实不漏米,简单易学,一看就会{!-- PGC_VIDEO:{\"thumb_fingerprint\": 12449478173787761927, \"vid\": \"v02004e70000bc2il1tds13bnrtea470\", \"vu\": \"v02004e70000bc2il1tds13bnrtea470\", \"duration\": 159, \"thumb_height\": 360, \"thumb_neardup_id\": -2073474101611443246, \"neardup_id\": 7757400511276784665,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159.12,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12869929}, \"ultra\": {\"duration\": 159.12, \"h\": 720, \"subjective_score\": 0, \"w\": 1280, \"file_size\": 26189165}, \"normal\": {\"duration\": 159.12,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8822723}}, \"vname\": \"\u7ea2\u8c46\u871c\u67a3\u7cbd\u5b50.mp4\", \"hash_id\": 7757400511276784665, \"status\": 0, \"media_id\": 1590454177094670, \"thumb_width\": 640, \"external_covers\": [{\"mimetype\": \"webp\", \"source\": \"dynpost\", \"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86b3000cd270dee5fa9a\", \"thumb_width\": 640}], \"item_id\": 6558699195467825667, \"user_id\": 84076035194, \"thumb_url\": \"pgc-image/15270657622477995a5b184\", \"md5\": \"45b5361d167c50f88de7b3f73c24fae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pgc-image/15270657622477995a5b184\", \"src_thumb_uri\": \"pgc-image/15270657622477995a5b184\", \"sp\": \"toutiao\", \"group_id\": 6558699195467825667} --}甜心糖豆美食 每天推出一道家常美食 点击头像关注我","
1、来历:纪念屈原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普遍公认的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老百姓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一“筒粽”的由来。早在春秋时期粽子就出现了,到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2、寓意:而最初粽子的寓意是用作祭祖及神灵的,因为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必须在每年的五月五日举行祭祀活动,以除瘟、驱邪、求吉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变,人们过端午节吃粽子都是承袭传统的表现。不同的地区粽子的种类很多,然而,吃粽子的意义都是一样的。扩展资料:社会再发展进步,粽子也跟上了社会的步伐,现在粽子有很多馅做成,有咸蛋黄的,还有肉的,还有蜜枣的。再好吃的美食也不能多吃,尤其是孩子和老人。粽子中含有许多糖分,以及糯米,粘性大,老人和儿童的肠胃功能相对较弱。如过量进食,极易造成消化不良以及由此产生的胃酸过多、腹胀、腹痛、腹泻等症状。
粽的历史悠久,春秋时期,用菇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在战国时代,楚国三闾大夫及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后,百姓为了防止鱼类破坏屈原的尸体,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让鱼吃米饭而不去咬屈原的遗体。另说则是用来祭祀屈原的供品。粽子一直是端午的必备的食品,除了纪念屈原之外,江苏等地,粽子被认为跟伍子胥信仰有关。当地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西晋周处《风土记》写道:“仲夏端午,烹鹜角黍。”《齐民要术》卷九引《风土记》记述粽子“盖取阴阳尚相褁未分散之时像也”。南梁时五月五日作粽,并在筒粽上盖楝叶、以五彩丝线缠之。《续齐谐记》传说光武帝建武年中,长沙人区曲见自称“三闾大夫”的人谓:“闻君当见祭,甚善。常年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当以楝叶塞其上,以彩丝缠之。此二物,蛟龙所惮。”扩展资料:一、趣事1、地球上最早江西德安县文物部门于1988年9月在一座宋代古墓里发现了两个实物粽子,据考证,这是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实物粽。该古墓位于德安县城郊,葬于公元1274年。墓主右手拿一根长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吊有两个棱形粽子。粽子长6厘米,宽3厘米,分别系于桃枝两边,外皮为粽叶,苎麻捆扎。专家介绍,早期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以示亲属的哀悼。两个粽子成双成对,象征吉祥如意。2、历史最悠久西安的蜂蜜凉粽子,载于唐韦巨源《食谱》。特点是只用糯米,无馅,煮熟后晾凉,吃时用丝线勒成薄片,浇以蜂蜜与黄桂酱――白糖腌桂花酱。大肉粽产于广西南宁,每只重约两斤,以肥猪肉、绿豆为馅,清香、软糯、甘润、膏腴不腻。广西壮族出现过最大的粽子,它是将芭蕉叶垫在一个特大的方形笼格中,内放50公斤淘净并拌有酱油的糯米,再拌入一只去皮骨、切成小方块的猪腿的肉,面上覆一层芭蕉叶,隔水蒸熟,这种粽子壮族人叫“口粽粑”,可供一家三口吃两个月。据香港的媒体介绍,香港有9位老人,曾经包了1只重36公斤的粽子,供250人食用。1989年端午节,台湾彰化县曾制作一只特大粽子,重达350公斤。广东一带包的粽子个儿特大,煮熟后1只粽子端到桌上,四个年轻人居然没法将它吃掉。三、体积最小最小的粽子在上海城隍庙,绿波廊、湖心亭两处皆有。长约寸许,形如枕头,火腿为馅,小巧清鲜;湖心亭以为茶食,甚妙。在上海一些酒楼饭馆中,宴席点心供应“迷你粽”,小得像手指一般,每50克糯米加4小块火腿,可包4只小粽子,白线缠绿叶,玲珑淡雅,真象一件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舍不得剥而吃之。四、最早速冻品种1995年,三全食品研制出了中国食品行业第一颗速冻粽子,至今坚持推动粽子行业的发展创新。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粽子